防疫"罩"得住,口罩如何選?

 防疫"罩"得住,口罩如何選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/鄭淨黛 藥師 奇美醫院

正當新型流感與股市陷入一片風聲鶴唳之際,民眾不僅要忙著搶錢,還得搶藥(oseltamivir)!搶口罩!
問題是:口罩種類百百種,我要選哪一種?到底哪種口罩能預防新型流感?即使搶到了口罩,那我要怎麼戴才能"安心上路"
目前在台灣市場上主要販售的口罩通過認證測試以美規、歐盟及紐西蘭與澳洲認證佔多數,所以在購買時請確認口罩上或包裝上是否有標示美規TC-XXX-XXX之驗證字號(或等級標示如N95R95)、歐盟CEXXXXXX之編號(或等級FFP1FFP2FFP3)、紐西蘭與澳洲等級標示P1P2GP1GP3
為了因應不同的用途及需求,口罩也有不同的種類,以下對其分類做一簡單的說明:
一般口罩:在一般零售商店中最容易找到的口罩,因為這種口罩沒有經過額外的處理,其纖維結構的孔隙相當大(約1微米),所以無法有效阻止經空氣傳染的病原。此外,一般的口罩對於比較容易進入人類呼吸系統的灰塵,並沒有防護的效果,但對於顆粒大的灰塵,還是有一些阻絕的作用。這種口罩可以作為保暖、避免灰頭土臉與鼻孔骯髒等用途,但是不可作為防止病菌侵入之用。不過檢測顯示,一般口罩對粒徑小於100奈米(nm)的病毒,似乎仍有一定的阻絕效果。 活性碳口罩:活性碳具有多孔隙的結構。其過濾層的主要功用在於吸附有機氣體、具惡臭的分子及毒性粉塵,並非用於過濾粉塵,不具殺菌的功能。再者,活性碳的使用還有一項限制,一旦所有的細孔都被填滿,便失去效用,此時必須置換口罩,但何時到達飽合點並不太容易判斷。活性碳會將病毒粒子吸引到口罩表面,但是卻無法「殺死病毒」,因此,手、眼、鼻或嘴意外接觸到使用過的活性碳口罩表面,依然有可能導致疾病的傳染。 醫療用口罩:醫用口罩主要是為了避免醫生的飛沫影響病人,功能設計並不是要免於吸入粒狀有害物,其效果雖然比棉紗口罩及布質印花口罩好,但是頂多也只有70%的效果,拿這樣的口罩來阻絕病菌,效果可能非常有限。標準的外科醫療用口罩分三層,外層有阻塵阻水作用,可防止飛沫進入口罩裡面,中層有過濾作用,可擋住90%以上的5微米顆粒,近口鼻的一層作為吸濕之用。 帶電濾材口罩:根據這種口罩主要生產廠商3M公司所提供的資料顯示,帶電濾材的功用主要在於便利呼吸,而不在於過濾。這種口罩實際有過濾作用的,是位於帶電濾材下的一層碳。其過濾機制可能與活性碳口罩相同,這表示它與活性碳口罩有相同的使用限制。其中還有一層所謂的「附著電阻過濾材質」,其作用在於延長口罩的壽命及增加舒適度。
不過戴口罩也是有技巧的,專家指出口罩應緊密遮蓋口鼻,外科手術型口罩應以綠色或深色面朝外,口罩平均一天替換一次。除了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外,一般民眾並不需要配戴N95口罩,由於N95可吸入的空氣有限,過去曾發生過民眾長時間戴著N95從事活動,而導致氣喘發生。民眾選擇口罩上緣附有軟質鐵絲的外科手術型口罩,使用時應以綠色、深色面朝外,才有防止液體滲入的功能,而白色部份應朝內。把軟質鐵絲沿著鼻樑壓緊,讓口罩完全覆蓋口鼻。民眾也不要為了省錢,就把口罩兩面重覆使用。口罩不戴時,可以準備一個透明塑膠袋,口罩白色部份朝內對折後收起。
其實,戴口罩只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的方法之一,若要確實預防新型流感傳染,建議民眾務必「三多」:多洗手、多運動、多補充營養。所以民眾除了戴口罩外,更要注重個人衛生,特別是要經常洗手、保持環境衛生及空氣流通、避免不必要的探病或到人多擁擠的地方,同時也要注重均衡的飲食以及適度的休息和運動,以增強免疫抵抗力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